對于自卑,阿德勒給出的定義是:當一個人遇到問題,如果他沒有能力采取應對措施,并且堅信自己沒有能力解決,此時出現的便是典型的自卑情結。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今天,張少可老師為大家推薦《自卑與超越》一書。
一、自卑感的心理逃避
沒有人愿意永遠活在自卑的情緒當中,當人們疲于利用正確的方法去消除自卑帶給他的壓力的時候,他就會采取一些自欺欺人的方式來補償自己,從而獲取虛擬的優(yōu)越感,例如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急于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不愿接受父母的管束,公然對其進行反抗,從而獲取自由的優(yōu)越感;犯罪分子失去了對社會的興趣,他們逃避那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希望通過捷徑——犯罪解決困難,甚至以作案之后沒被抓到為榮,以為自己就是英雄;脾氣暴躁的人缺少處理事情的耐心,其本質上是自己缺少克服困難的勇氣,認為自己不行,從而利用暴躁的脾氣掩飾自己的自卑感??傮w來說,錯誤的處理方式好似海市蜃樓,它并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并且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它只會無限地溫養(yǎng)我們的自卑感,從而使我們的壓力越來越大。
二、早期記憶的影響
阿德勒認為兒童在5歲左右便已經形成了其特有的生活風格,這足以證明早期記憶對其人生的重要性。記憶并不是偶然存在的東西,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而記憶只會存儲那些他認為對他有用的東西。但必須強調一點,經歷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于本次經歷的看法,而早期記憶便是我們人生觀的雛形,后期的人生觀,價值觀肯定是建立在最初的記憶之上的。
三、夢的影響
夢境與人清醒時的生活并不對立,相反夢中追求的目標和現實生活都具有統(tǒng)一性,夢是人生態(tài)度的產物,是強化生活風格的方式。人只有在沒有緊張感的壓迫時,睡眠才會真正的放松,夢境是對睡眠質量的干擾,當現實中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時,現實的壓力就會潛入我們的睡眠,我們就會做相關的夢。夢中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在夢中沒有現實問題的緊迫感,我們可以利用常識來解決問題,從而為現實生活中的自己違背常識提供理由,以此來證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正確性。例如當一個人總想象著一夜暴富,但他又不想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取財富,他腦中可能會迸現出賭博的念頭,而夢中富有的畫面激起了其行動的欲望,從而戰(zhàn)勝了現實生活中的理智,最后成了賭徒。
四、家庭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對不同出生順序孩子的關注度會對后期孩子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母親是孩子第一個關注的‘別人’,母親的行為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當母親和孩子關系變得穩(wěn)定的時候,需要有意識地將這種關系引導到父親身上,而父親不能將自己是做當作家庭的權威,而只需將自己視作家庭的成員,只有和睦的夫妻關系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婚姻觀。而孩子不同的出生順序導致的孩子對于父母的關注度的競爭關系也會對孩子的人生觀產生一定的影響,父母需要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五、學校的影響
學校對于兒童來說是一次全新的生活考驗,本次考驗會毫不留情地暴露其成長過程中的缺點。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教師需要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紐帶,發(fā)現孩子的興趣點,并用正確的方式激發(fā)孩子的長項。我們必須清楚,對于所謂的‘另類的孩子’,打罵、批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教師需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學校中的價值,而不是從問題少年組織中獲取成就感。另外學校也不應該以IQ測試以及遺傳因素來對學生的成長下定論,這樣只會給孩子更多的負面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孩子日后的發(fā)展。
六、如何實現超越
阿德勒主張人生的意義在于貢獻,在于與他人合作。拒絕合作的人只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通過合作能得到幫助,他們關心的是‘我有哪些好處’,如何逃避責任,從而獲得自我的滿足,這樣的人生是沒有任何價值體現的。個體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問題可歸為三類:職業(yè)、社會與兩性,這些都需要我們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體會到被他人需要,被需要才能使人獲得成就感,有成就感的人是很難自卑的。
自卑感并不可怕,它是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動力,自卑感并不會決定我們的命運,但是我們面對自卑感的態(tài)度卻可以決定我們邁出下一步的方向。正確地認識自己,學會合作,我們才能從自卑走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