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讀書人——陳萍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今年是陳萍老師工作的第八個年頭,她經常反思自己,每天忙忙碌碌,讀的書卻越來越少。一邊奔波于工作,一邊照顧家庭和孩子,能真正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似乎越來越少,做好的讀書計劃,總能被趕上來的各種瑣事打破……然古人有云:“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她深知,作為一名教師,若離開了書,仿佛魚兒離開了水,是難有活潑潑的成長的。
怎么辦,那就擠出時間,逼著自己讀吧。讀著讀著,竟也讀出了樂趣,讀出了寶貴的精神滋養(yǎng)。
從于永正先生的《兒童的語文》這本書中,她領悟到了于老師積淀了四十年的五重教學: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也讓她明白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小學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應該是善讀善書善寫的,也是才華橫溢的。正如于永正老先生所說“語文老師要有積累意識,語文教學要重積累,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如古人所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讀書多活動,而不是讓孩子沉浸在暗無天日的刷題中,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才有靈性,才能“擁有豐富的語言、豐富的經驗、豐富的積累和善于動腦筋所產生的智慧?!?
在被稱之為”教育辭典”——《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中,她學習到了教育管理過程中遇到的事情都有相應的心理效應,通過研讀這本書,把這些訣竅更好地運用到學生和班級的教育管理中來。教育和心理學密不可分,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要掌握專業(yè)的知識,也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模式。在我們的教育之路上,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她的信念是:能解決的我們交給方法,不能解決的我們交給時間,慢慢學習,漸漸成長。以一名教育者的身份,希望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教育的情調》這本書中,她看見了“教育的溫度”,就像書中所說:“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而書中提到的“看”不僅僅只是教師用眼睛看,它還指“承認一個存在著的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成長中的人”,因此,“被看到”即被重視、被認真地感受。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與他們相處時還需要精神上的共情,從“心”出發(fā)尊重與理解每個生命個體,“看見”他們內心的柔軟,給予被激勵的力量,逐漸觸摸教育的溫度。那么在課堂教學和校園生活中,也許是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擁抱、一次擊掌等不起眼的“被看見”都很可能會成為彼此心中最重要的關注......
作為青年教師,日常教學中,備課、上課、課后反思、批改作業(yè),班級管理任務等,這些“常規(guī)動作”都需要花費很大的心力,為了充實自己,除了有計劃的閱讀之外,她還會把一些零散的時間“焊接”起來,微博,公眾號,偶爾翻一翻,進行有效的碎片化閱讀,這種線上學習,電子閱讀的學習方式,也能讓我們一睹名師的風采,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和好的教學方法。
讀書是無止境的相遇,要站穩(wěn)講臺,就要會教學;要管好班級,就要會教育;要發(fā)展自我,也要會教研。成長自我,不斷修行,就需要持續(xù)不斷的讀書。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將讀書與寫作相結合,常讀常思常寫。
讀書是一件有積累的事情,今年是一,明年是十,十年以后就是不一樣的自己。窗外春光秀,正是讀書時,教育之路上,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