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邂逅,給炎炎夏日帶來了絲絲縷縷的清風;一個個教育故事,于我——一名初涉教海的教師的心,經(jīng)受了一場場精神的洗禮;一次次深深地融入其中,在思維的碰撞中,你——《教育的情調》,讓我明白何為“情調”,怎樣才能擁有教育情懷……
一、什么是“教育機智”——“教育智慧”
一個最尊心很強的小女孩拿到分數(shù)很差的小測驗試卷,悄悄地把一個錯誤答案擦了,填上正確答案,然后去找老師改分數(shù)。老師看穿了女孩的心思,但沒有點破,而是在她的試卷上加上分數(shù),還說:“哦,也許是我錯了,有錯就改嘛!”還加了一句話:“人就該誠實,對嗎?”意味深長的話讓孩子不安了好一陣子,最后小姑娘向老師坦白了自己的錯誤。
這是馬克斯·范梅南與李樹英合著的《教育的情調》中的一個案例。明明洞察了孩子的內(nèi)心,卻假裝什么都不知道滿足孩子的并不光彩的要求,而“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卻讓孩子羞愧萬分,最后主動認錯。這豈不是基于對孩子尊重的基礎上的一種“教育機智”?但文章同時又指出:下一次,遇到了類似的情況,你仍然這樣處理就不一定有效果。也許你下一次遇到的是一個天生調皮的男孩,自尊心也不似這位女孩那樣強,這樣的軟處理可能就沒有效果。或許你下一次……這可否理解作啟示我們:教育的方法、舉措、策略、技巧……絕不雷同,無法復制,要根據(jù)不同學生,不同事件,不同情境,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選擇不同的方法、舉措、策略、技巧……這可否理解為“教育智慧”?
《教育的情調》沒有“高大上”的“學術”構建唬人的“理論大廈”,而就是以這種“接地氣”的仿佛就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生動鮮活的教育小故事來啟迪我們什么對孩子合適、什么不合適,知道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關注孩子的獨特之處,關注孩子的個體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聽”孩子。
二.什么是“看到”
《教育的情調》一書并沒有直接提出給予鼓勵和信心的重要性,而是通過兩組老師不同的評價方式,讓孩子體驗被“看到”的感覺。也許最簡單的握手和口頭問候的意義遠遠超過了禮節(jié)形式,它定下了深厚感情的基調,握手是給孩子一次被“看到”被肯定的機會,也是給老師提供了感受孩子微妙情緒的方式。文中說:“當我們以雙手或笑臉迎接對方時,共同創(chuàng)造和分享著這段美好時光,從而通過另一種零距離接觸,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被鼓勵被肯定的滋味?!?
學生是“未成年人”,這個概念本身就蘊涵深刻而豐富的“可能性”。每個生命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的尊嚴和個性。教育就是面向可能性、獨特性這一“生命事實”的意向性實踐活動。對此,教師要“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走進學生的生命世界,解讀學生的生命密碼,把握學生的生命需求,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潛質。
總之,《教育的情調》不僅給與豐富的專業(yè)教育智慧啟迪,而且以豐富和充滿生活氣的真實事件將枯燥的教育原理簡單化、生活化,深入淺出地將一個個寶貴教育經(jīng)驗傳達給讀者。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尋找教育情調的旅程。只望經(jīng)過這段“尋找”的旅程,使自己成為一名擁有教育情調,進而擁有教育情懷的教師!
撰稿: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