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進行《學記》地研讀,4月6日上午,鄭集實驗小學致遠書友社全體成員聚在一起,就《學記》前六章進行了細致地研究學習。
《學記》乃孟子的學生樂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成為當時學生的必修課。它作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總結(jié),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論專著,被譽為“教育學的雛形”。其全文雖不過1229個字,但卻記載了我國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秾W記》全文言簡意賅,詳細闡述了諸多教育問題,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jié)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jīng)驗,系統(tǒng)闡發(fā)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學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學原則、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guān)系等等。作為中國古代系統(tǒng)地闡述教育思想的文獻,《學記》的影響已經(jīng)超越了時空的界限。現(xiàn)帶領(lǐng)大家共同回首這一經(jīng)典論述,不僅有助于我們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諦,而且對我們當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啟迪。
逐句細細品之
1.“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翻譯】啟發(fā)合乎法則的思考,征求德行善良的人,只能做到小有聲明,卻不足以感動大眾。如果接近賢者。親近疏遠者,就能夠感動大眾,卻不足以教化大眾。君子大人如果要教化大眾,形成良好的風俗,就必須從教育著手。
【讀解】在儒家看來,教育同維護國家政治有密切關(guān)系,目的在于使人民順從,風俗淳樸。這一觀點把教育提到了治國安邦的高度之上,體現(xiàn)了先賢們的遠見卓識。強調(diào)教育的地位與重要性。告訴我們,統(tǒng)治者懂得發(fā)布政令、善于謀劃國家大事,只能獲得小的聲譽,不能聳動民眾;招賢納良,體恤反對者,可以聳動民眾了,但還不能教化百姓。統(tǒng)治者如果想把統(tǒng)治思想貫徹下去,并且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必須首先做好教育事業(yè)。這實際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種價值觀,即將教育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居民,教學為先?!秲睹啡?‘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這一句進一步強調(diào)了教育的重要性:玉石不經(jīng)過雕琢不會成為好玉;人如果不學習,就不可能知曉真理。因此,古代的統(tǒng)治者建立國家、統(tǒng)治百姓,都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即使在《兌命》上,也始終念念不忘的是教育。教育不僅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國家的命運也系于教育。
3.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
這段話讓我聯(lián)想到毛澤東主席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嘗一嘗”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二者相鋪相成。知識是無窮的。教學是無止境的。教因?qū)W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教能助長學,學也能助長教,這就是“教學相長”。
4.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有序,過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shù)之。”其此之謂乎!
【翻譯】 古時教學,閭中有塾,黨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學。每年有新生入學,隔一年有一次考試。入學第一年考查斷句的能力,辨別志向所趨;第三年考查是否專心于學業(yè),是否樂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愛師長;第七年考查對學問的見解,和對朋友的選擇。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識暢達,觸類旁通,能遇事不惑,不違背師訓,這就叫做“大成”。像這樣,就能夠教化民眾,改變風俗,使近處的人心悅誠服,使原處的人都來歸附,這就是大學教育的道理。古書上說:“小螞蟻經(jīng)常學習街土堆成堆?!闭f的正是這個道理。
【讀解】學習的確需要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這是一個時間過程,由此設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措施,比如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等等,是完全必要的。我們看到,這些東西在先秦時代已發(fā)展的比較完整了,也可算作是咱們這個文明古國值得炫耀的成就吧。
5.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誓三,官其始也。人學鼓篋,孫其業(yè)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諦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翻譯】大學開學的時候,士子穿著禮服,用藻菜祭祀先圣先師,用以表示敬師重道。然后讓學生學習《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使學生從懂得做宮的道理開始。入學授課時,先擊鼓召集學生,然后打開書箱取書,讓學生對學業(yè)恭順。學校有供體罰用的木棍,用來使學生有所畏懼,儀容舉止有所收斂。夏天大祭之前,天子不視察學校,可以讓學生按自己志向從容學習。教師要經(jīng)常觀察學生的學習,但不能叮嚀告誡,為的是使學生用心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能聽講,不能提問,學習有先后次序,不能越級。這七項是教學的重要方面。古書上說:“凡是學習,做官要先學辦事,做學者要先立下志向。”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讀解】這里講述的是古代京城培養(yǎng)貴族子弟和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的“大學”里的情況。按今天的標準,這種學校雖然算不上高等學府,卻是培養(yǎng)特權(quán)階層的貴族學校,自然與一般別的學校不一樣。看上去制度、措施都很嚴格,甚至還有體罰。對學習的內(nèi)容作明確規(guī)定,目標和方向是十分明確的:培養(yǎng)政府官員,性質(zhì)屬于政治學院。這和后來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政府官員的做法,有所不同。
學記,學記,邊學邊記……
古之言語,需潛心閱讀、用心領(lǐng)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