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區(qū)清華中學沈虹名師工作室在上周研討氛圍的意猶未盡中,本周繼續(xù)深入推進第二次研討課活動。
9月25日,沈虹名師工作室清華中學高新區(qū)分校的兩位青年教師范作輝和周娜,首先以同課異構的形式對九年級上冊詩歌“活動探究”單元的《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三首詩歌,從不同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課堂展示。這兩位青年教師雖然走上工作崗位僅三年左右,但他們熱愛工作、積極進取的事業(yè)心讓領導、同事們都贊嘆不已。
范作輝老師圍繞詩歌的“意象”主題,對三首現代詩歌進行語文學習任務活動探究的大膽嘗試。他的授課題目是《意象——叩開詩歌大門的鑰匙》,精心設計四個學習任務:了解意象內涵,尋找詩歌意象;練習朗誦技巧,讀出意象情感;對比閱讀思考,概括意象作用;結合所學意象,創(chuàng)作現代詩歌。四個學習任務之間既有關聯性,又有進階性和實踐性。
本節(jié)課最有創(chuàng)意之處是范老師煞費苦心設計的教學情境:為打開詩歌寶庫的大門,我們將開啟一段尋找“意象”鑰匙的冒險旅程,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是冒險家,而老師在整個冒險過程中為大家提供幫助和提示(同學們是冒險游戲的主角,老師是npc)。四幕通關游戲對應完成四個學習任務:奇異圖畫、青銅之音、三顆寶石、神秘人物。每個通關游戲又契合不同詩歌學習要求再設情境任務:賞圖片說文解字,引出意向概念;朗讀詩歌找意象,完成表格;銅人攔路,照要求讀文才放行;運用所學意象知識,續(xù)寫詩歌。這高度切合當今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情境中有情境”的創(chuàng)意設置,立即點燃了學生在老師一步步深入指導下讀、析、賞詩歌意象的熱情和積極性。
美中不足之處是,由于學生過于沉浸在范老師設置的“游戲通關”情境中,導致難以融入詩歌文本情境中。范老師雖然以“意象”為詩歌學習主題,但學生們對詩歌意象的關注大都僅停留在字意了解,而非浸入詩歌主題情感意蘊中。這種“情境”和“文本”很難恰切貼合的教學現狀,也是目前新課標理念下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的一大尷尬難題。
周娜老師則結合現實生活,巧妙設置“雙節(jié)來臨之際,我們清華中學高新區(qū)分校將舉行‘愛你如歌’主題詩歌朗誦大賽。要求每一位學生選擇一首與愛有關的詩歌,先用一段簡要的文字介紹它,再有感情朗誦這首詩”的教學情境,緊扣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中的“詩歌閱讀策略”建議,以“詩歌朗讀方法”為主題,設計三個學習任務:讀賞結合,感受愛的基調;對比思考,總結愛的方法;運用所學,寫下愛的薦語。周老師根據三首詩歌句式、意象、主題的不同進行不同方法的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多種方式的朗讀中明確:辨析不同句式,體會詩歌節(jié)奏;發(fā)掘詩歌意象,解碼詩人情感;辨析感情基調,把握詩歌主題。
周娜老師較能抓住詩歌文體特點,緊貼文本內容,以讀帶賞,賞中有悟,層層深入走近詩歌主題,把握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如果周娜老師范讀詩歌的感染力和示范作再進一步增強些,學生將課堂上對詩歌的賞析性理解能即時生成性轉化為書面表達加以呈現,那么,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可能會得到更充分鍛煉,也更契合老師一開始設置的教學情境:“用一段簡要的文字介紹它,并有感情朗誦這首詩?!?
9月26日,清華中學本部七年級的馬艷老師重點通過“賞—品—讀”的教學方法對寫景抒情散文閱讀教學進行了精彩的學習任務教學設計。
上課伊始,馬艷老師富有創(chuàng)意地創(chuàng)設了散文誦讀比賽的教學情境:“春風拂柳花滿園,秋雨清涼碩果香,冬陽晴暖山水秀,四季美景永流長。為迎接清華中學‘十月國慶’讀書月活動,七(3)班將開展‘吟四季美景 品生活情懷’散文誦讀比賽活動,請同學們積極參與。為了參加誦讀活動,同學們可以選取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劉湛秋的《雨的四季》作為朗讀腳本。”這一下子激發(fā)了孩子們的盎然的學習興趣。
馬老師緊接著出示學習目標,設置三項學習任務:想像領略畫面之美;品讀欣賞語言之美;朗讀感受聲韻之美;在一個個進階性的學習任務驅動下,師生一起在多種方式的朗讀中體悟寫景抒情散文的畫面美、含蓄美、音韻美,再以賞評為手段,深度探究寫景抒情散文如何做到情與景的奇妙統(tǒng)一。
馬老師首先出示思維導圖構建《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的文本內容知識框架,要求學生在任務支架引導下進行口語表達,發(fā)揮想象力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然后組合相關文本語段分組美讀,進一步感受文本語言之美:春風的溫柔、秋雨的動情、冬城的安逸;最后,馬老師結合自己對《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中精彩片段的賞析范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賞評三篇散文中其他經典段落。
馬老師對經典散文朗讀技巧的指導把課堂推上高潮。她首先明確朗讀時要注意重音和停連,接著進行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老師范讀,小組合作讀,互相評價讀,最佳選手展讀。并明確評價標準:正確、流利程度、情感把握、儀態(tài)風采。最佳選手聲情并茂朗讀之后,下面學生紛紛用掌聲給予熱烈贊賞
上面的三個學習任務緊扣教學情境,層次分明,在學生活動驅動下逐步深入文本主題。教師的朗讀師范引領作用凸顯,朗讀方法指導到位。如果在“賞—品”環(huán)節(jié)中,老師能緊扣賞析范例方法,使學生課堂生成性的寫作展示再充分些,散文閱讀教學就會更厚重深刻些。
9月27日,清華中學語文備課組大組長、九年級牛立軍老師展示的教學內容是魯迅的《故鄉(xiāng)》。牛老師是一個非常有思想的語文老師,對單篇文本的解讀頗有見地。他圍繞一個“變”字對《故鄉(xiāng)》展開教學,他精心設計的四個學習任務勾連全篇:
任務一、說一說文中之“變”:故鄉(xiāng)之變、閏土之變、楊二嫂之變;任務二、品一品文中人物之“變”:少年閏土到中年閏土的變化、豆腐西施楊二嫂到圓規(guī)楊二嫂的變化;任務三:悟一悟“變”的用意。補充寫作背景、領會作者對故人的同情;任務四:寫一寫“變”另一個樣式。
牛老師通過閏土和楊二嫂兩種不同身份人物的變化對比,在讀、品、悟中對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小說主題有了層層深入的認識。用“看得見的變”引領孩子分析人物形象,再用“看不見的變”,把孩子們的思維引向更深處,思考歸納人物形象變化的深層原因。最后通過寫作變式,打破小說、散文、詩歌文體的藩籬,既落實了閱讀教學的讀寫一體化,也有情感價值觀的引領。
美中不足的是,九年級學生對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要求沒有七年級學生這么有激情,使文本語言的感染力沒有在課堂上得到充分體現。這也是初中九年級語文課堂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好在九年級學生的高水平現代詩歌創(chuàng)作彌補了這一遺憾。特別是幾個學生當堂呈現的現代詩《故鄉(xiāng)》,創(chuàng)造性的構思,飽含深情的朗誦,深深打動聽課師生,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嘖嘖贊嘆聲。
老師如果在任務三“悟一悟‘變’的用意”中的補充寫作背景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指出閏土是農民階層、楊二嫂是小市民階層的代表,他們都是被舊時代舊制度嚴重傷害的底層人民大眾代表,從而體現“魯迅對于舊社會各階底層人民都報以深切同情”這一對主題,對《故鄉(xiāng)》的理解把握就會更深刻些。
教育專家們常常說,只要在課堂上把主動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就會給老師一個個意想不到的驚喜。這句話用在名師工作室對青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成長引領上同樣恰切。短短兩周的研討課活動,給清華中學沈虹名師工作室所有成員帶來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的思想沖擊和心靈震撼。
撰稿:韋學翠、沈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