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讀書,玉露涼,鉆科研,學文章。”秋天無俗事煩心,無寒熱擾人。這時候,捧起一本書,是一種安靜的優(yōu)雅,是一種人生的感悟。這時候,一群書友相聚,是一種忙中取靜的恬適,是一種春種秋收的滿足,是一種天高云淡的境界。11月24日上午,又到了青葵書社的成員們分享心得,交流思想的時候。
老師們圍繞導讀單中的問題展開小組討論,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和生活體驗,從不同角度暢談了自己讀書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各小組分享
王方圓老師講述自己考試時的經歷,向大家展示了自我損耗所產生的破壞力。
程莉校長針對如何提高自制力提出兩種方法,一是發(fā)揮榜樣的力量,二是分散注意力和心理偏轉。同時提醒大家,正視自我損耗的破壞力,可以更高效地處理好師生關系、家校關系和人際交往關系,提高我們生活的幸福指數。
周淑涵老師結合自身教學,談了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的方法。在日常英語教學中,使用積極的教學策略,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梳理課文脈絡,簡單明了,不會讓學生覺得記憶困難。同時要認識到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發(fā)展水平也是不同的,要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使用積極的激勵策略,適當的表揚,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用心。
謝學志老師對比了自身遇到的兩位老師,從學生的角度舉例說明了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的重要性。
徐燕老師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結合書中內容為我們解釋了自我效能感的特點是動態(tài)的、范圍比較窄。比如有的學生在學習語文時自我效能感很高,但在學習數學時自我效能感卻很低。
王婉君老師在教學中觀察到,缺乏自信的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這些孩子的基礎太差,不是他上課不想聽,是他根本聽不懂老師在講什么。她提出直接教學和結構化練習的方法,就是面對面幫學生解決問題,幫他糾錯,再改正,效果會好很多。
李敏老師將這幾章的內容與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循環(huán)做了聯接,引導大家繼續(xù)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她還提到,雖然這三章的內容看似和我們平時的教學關系不是很明顯,但卻直接決定著我們的課堂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效,建議大家反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