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2021年3月8日,三堡實小第二期“驛講堂”主題閱讀活動在秦主任的主持下由張化民和孫露露兩位老師圍繞經典閱讀,感悟《學記》而開展。
我們很多教師或許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后知不足”等說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出處,通過本次主題閱讀活動讓我們恍然大悟,隨著兩位教師的閱讀分享,多數(shù)教師對《學記》這本教育專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孫露露老師從四個方面談了自己對《學記》的感悟:教育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民的事,更是國家的事: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相互學習的一個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說出來,教師也把自己的理解談出來,師生之間經過一番討論,最終形成一個相對正確的認識。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注重教學相長,也是時至今日都需要重視的問題;優(yōu)秀的教師是善于通過誘導進行教育的,引導學生而不牽著學生走,師生關系才會融洽;策勵學生而不壓抑學生,學生才會有自信和勇氣;啟發(fā)學生而不代替學生作出結論,學生才能夠獨立思考;把課余的時間還給學生,指導學生安排課余時間,發(fā)揮他們的興趣和特長。如此生活豐富多彩,興趣愛好廣泛的學生,才是健康、聰敏、有修養(yǎng)的學生,才是我們真正想要培養(yǎng)的人才。
張化民老師針對“教學相長”這一主張也提出了自己的新解,張老師認為,教師應達到兩個境界才是真正的成長:“學不可以已”,即無論是對教師和學生來說,不斷學習都是極為重要的?!爸А⒆苑础?,即作為教師要想成長,除了讀書學習之外,還要經常反思、自我提高。張老師還指出作為老師在教學時不但要善問,還要善待問。問題提出之后,一定要給大部分學生留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問題,這樣學生思維能力在經常的思考中才能得到培養(yǎng)和鍛煉 。教師成長了,不言而喻,就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正如《學記》中所說“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苯處煹呢熑沃卮?,小則誤人,大則誤國?!敖泿熞椎茫藥熾y求”。唯有老師先成長,學生方能更好地成長。
《學記》對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就像是一處取之不盡的寶藏。此次的閱讀分享再次讓我們明確了作為一個教師真正的角色,教師是啟發(fā)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應當是如何激發(fā)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識。
供稿:馬清華
攝影:李航